+ 网站地图  + 加入收藏  + 设为首页
 
  首 页 关于我们 服务项目 人文建设 安全管理 新闻中心 客户服务 运力资源 联系我们
您的位置:首页 - 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 
曾国藩对付太平天国领导
深圳市三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 2009-7-13
 
 1851年,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——太平天国运动在天高皇帝远的广西金田村起事,然后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,八旗和绿营溃不成军,清政府的统治危在旦夕。于是朝廷勒令地方各省办团练,并一共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。在天平天国的凶猛攻势下,各省团练几乎不堪一击,唯有曾国藩麾下的湘军异军突起,挽狂澜于既倒,清朝的气数因此又延续了五十多年。

    在不被清廷信任,处处受其箝制,并得不到军饷和武器支持的窘境中,为何湘军能够打败气势如虹并拥有数倍军力的“虎狼之师”太平军?

    这是百多年来后人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。抛开种种客观因素不说,湘军自身确有不少过人之处。可以说,在曾国藩1854年初举“讨逆”大旗时,胜利的种子就已经埋下——强大的团队与合时的理念,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法宝。

    “要战胜一个组织,必须依靠另一个组织”。为了对付太平军,审时度势的曾国藩心里非常清楚,必须建立自己强悍的军队而非乌合之众,才能有效消灭“逆贼”,这与毛泽东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论断颇有几分相似。但作为一介书生,曾国藩一不懂武功,二不懂军事管理,三不懂战略战术,怎样才能组织起一支强大战斗力的军队,来对付攻势如潮、横扫大半个江山的太平天国呢?

    曾国藩不愧为一代帅才,他可能不擅长带兵,但却善于识才和用将,善于利用中国传统的人情关系,还善于发动“人民战争”。在几乎没有朝廷实质支持的情形下,长袖善舞的曾国藩硬是拉出了一支能“扎硬寨、打死仗”的团队——湘军。

    曾国藩认为,军队组建的关键,在于将领的选拔是否得当。湘军团队有一个特别之处,就是用书生典兵。湘军将领里,出身读书人的占多数,在曾国藩的号召下,彭玉麟、江忠源、罗泽南、李元度、李续宾等一大批忠义血性且懂武功军事的人才纷至沓来,他们与曾国藩志同道合,以所谓的忠义血性相激励——这些人,组成了后来湘军的核心团队。

    鉴于绿营将不知兵、兵不用命的弊病,曾国藩在自己的团队里奉行将必亲选、兵必自招的原则,即“帅欲立军,拣统领一人,檄募若干营。统领自拣营官,营官拣哨官,以次而下”,从而形成一种层层隶属的裙带关系,以私人情谊维系军心的稳定。这样的做法,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,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:“一营之权,全付营官,统领不为遥制,一军之权,全付统领,大帅不为遥制”,即军令、军政权集于统帅。

    另外,曾国藩把父子、兄弟以及有其他血缘亲属关系的士兵编在同一组织内,利用宗族亲情关系维系士兵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所谓“打仗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”,这一招十分见效,一支国家的军队被曾国藩变成了宗族军队,大大地提高了团队的战斗力。

    在组建湘军集团的同时,身为CEO的曾国藩深知“讨逆”还必须“师出有名”,争取舆论支持,这样才能鼓舞士气、万众一心。满、汉素来不和,以保护大清的名义显然难以唤起世人共鸣;考虑当时太平天国奉行洋教、摧毁传统文化,为天下读书人所深恶痛绝,曾国藩巧妙利用这种情绪,将湘军“讨逆”的理念确定为“卫护名教”。

    1854年初,曾国藩练成湘军率师出征,作《讨粤匪檄》为出师宣言。在这篇檄文里,他大肆攻击太平天国“窃外夷之绪,崇天主之教…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、诗书典则,一旦扫地荡尽。